一九四九 --- 一九八五年
(據《當代中國的地震事業》,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獎勵成果匯編》,地震出版社2006年)
一九四九年
四月二十三日 南京解放,軍管會接管原中央地質調查所(包括地震工作部分)。
十月一日 原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于一九四九年九月底從上海遷回南京,十月一日正式工作。所長:趙九章;人員:28人。
一九四九年的地震工作由原中央地質調查所管理的南京地震臺和上海觀象臺承擔;繼續編制兩臺的單臺地震報告,對外交換;同時繼續出版《中國地球物理學報》(英文版)。學報委員會由7人組成:傅承義(干事)、方俊、趙九章、翁文波、李善邦、陳宗器、顧功敘。創刊號由翁文波主編,從第1卷2期至第5卷由傅承義主編。從第3卷起改為中文版。
一九五零年
一月十五日 中國科學院召開地球物理機構調整座談會。出席人員有:李憲之、葉企孫、趙九章、陳宗器、陶孟和、徐長望、丁西林、汪志華、李善邦、顧功敘、竺可楨、錢三強、嚴濟慈。會議決定組建地球物理研究所,并確定了所址、所內機構設置及工作目標。
四月六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該所由原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的氣象和地磁部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應用地球物理部分,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地球物理研究室合并而成;所長:趙九章,副所長:陳宗器、顧功敘;所址:南京;人員:57人。
五月二十日 政務院正式任命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所長,其中包括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趙九章、地質研究所所長侯德封等。
十一月 地球物理研究所天氣組由寧遷京,十二月成立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地址:西城區北魏胡同;主任:顧震潮。
十二月十二日 中國科學院和氣象局共同接收上海徐家匯觀象臺及佘山天文臺,其中地震、地磁觀象臺由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接收。接管小組負責人為陳宗器和張鈺哲。
一九五一年
十月一日 經中國科學院批準成立地球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天文臺聯合上海工作站(一九五三年七月七日撤銷)。陳宗器兼任工作站主任。
年內 地球物理研究所李善邦主持研制的51-1式(大型),5l-2式(小型)地震儀定型并交付工廠生產。
一九五二年
十月八日 山西省崞縣發生5.5級地震,震中烈度8度;死亡58人,傷百余人。震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地質部派謝毓壽、徐煜堅等組成考察組前往震區進行考察和震情監視。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派地震專業人員赴地震現場考察。
一九五三年
二月二十四日至五月二十六日 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趙九章隨中國科學院訪蘇代表團赴蘇聯訪問考察。訪問了蘇聯地球物理研究機構和有關大學。
年初 開辦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一期地震訓練班,從甘肅、陜西、山西等省抽調具有高中文化的年輕干部25人進行培訓。
十一月二十八日 中國科學院常務會議決定成立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由李四光、竺可楨副院長分兼正、副主任。該委員會受中國科學院領導,是國家計劃委員會審核重大工程烈度的咨詢機構,委員會下設綜合組、地質組、歷史組。
一九五四年
二月十一日 甘肅省山丹發生71/4級地震,震中烈度10度;死47人,傷332人.震后,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地質研究所科技人員與地震講習班學員一起到現場進行宏觀調查和儀器觀測,開展了地震、地質和測量等方面的工作。
七月三十一日 甘肅民勤以東(騰格里沙漠北)發生7級地震,震后由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國家計委進行兩次現場調查,為期兩個月,調查了宏觀現象和前兆現象。
八月九日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開辦第二期地震訓練班,學員19人。由李善邦任班委會主任。
十二月十日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由南京遷到北京,北京工作站同時撤消;所址:海淀中關村。
一九五五年
四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二十三日 蘇聯科學院訪華代表團成員別洛烏索夫通訊院士在華期間,訪問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就聘請蘇聯專家問題建立了初步聯系。
六月十八日 中國科學院常務會議決定參加“國際地球物理年”活動,并決定成立國際地球物理年中國委員會。主任委員:竺可楨,副主任委員:趙九章,委員9人。
九月十六日 蘇聯地震地質專家戈爾什柯夫來華參加編制中國地震區域劃分圖等。
十月十六日 蘇聯工程地震學家麥德維捷夫、地震儀器專家基爾諾斯、地震臺站組織專家柯里達林來華,參加中國地震工作(于一九五六年三月回國)。
一九五六年
三至六月 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會議,趙九章任地球科學組組長。參加有關地震和抗震研究的專家有傅承義、劉恢先。當年六月編制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長遠規劃》,《中國地震活動性及其災害防御的研究》課題列為第33項中心課題。
七月一日 由北京大學物理系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簽訂合同,聯合開辦地球物理專業(后改為地球物理系)。教師由傅承義、王子昌、曾融生等擔任。
八月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派出一組專業配套的實習生赴蘇聯進修,其中有關地震的專業人員5人。這些人學成回國后多數成為地震工作中的骨干。
八月二十至二十五日陳宗器等3人赴莫斯科參加國際地球物理年東歐區域會議。
八月二十九至三十一日陳宗器等3人赴布魯塞爾參加國際地球物理年電離層委員會。
九月十至十五日陳宗器等3人赴西班牙參加國際地球物理年會議。
九月二十五日 李善邦赴蘇聯參加在列寧格勒舉行的契爾科夫地震臺站50周年紀念會及蘇聯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學年會。
十二月《中國地震資料年表》出版。本項工作由地震工作委員會主任李四光建議,歷史研究所第三所范文瀾主持,歷時二年完成。
一九五七年
一月二十四日 中國科學院頒發一九五六年度科學獎金(自然科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傅承義所著論文《關于彈性波的傳播理論與地震探礦的一些問題》獲三等獎。
二月五至九日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選出了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20人,常務理事7人。理事長趙九章,副理事長翁文波,秘書長陳宗器。大會共收到論文33篇。組織了關于中國地震區域劃分圖及其說明等專題討論會。
二月二十五日至三月二日 以趙九章為團長,涂長望為副團長的中國國際地球物理年委員會代表團一行6人赴日本參加西太平洋區域會議。
六月 謝毓壽主編的《新的中國地震烈度表》正式發表。
六月二十九日 竺可楨致電國際地球物理年專門委員會,抗議它屈從某些人制造“兩個中國”,決定退出國際地球物理年專門委員會。
七月一日 北京白家疃地震臺建成正式投入觀測,命名為北京觀象臺。
中國自行進行地球物理年觀測,觀測的項目有地磁、地震、極光、太陽活動、宇宙線及經緯度等8項。
十二月 李善邦、徐煜堅等主持編制的《中國地震區域劃分圖》及其說明正式出版。
一九五八年
六月十日至八月 由顧功敘、秦馨菱、林中洋組成的中國物探代表團訪蘇,了解蘇聯勘探地球物理的情況。
七月十六日至八月二十四日 由傅承義和謝毓壽組成的中國地震代表團訪蘇。八月二十五日至十月底,謝毓壽在蘇聯塔吉克綜合地震考察隊進行考察。
七月 三峽區域地震臺網開始建設,到一九五九年共建成 5個臺站。同時還成立了三峽區域地震考察隊。
九月一日 設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系。第一屆系主任:趙九章,副主任:衛一清;張秀峰。第一屆學生約 180人。
九月 組織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預報考察隊赴西北地震現場調查地震前兆現象。
十月二十四日至十二月三十日 蘇聯專家哈林、謝巴林和彼托洛舍夫斯基來華參加地震區劃及地震臺站工作。
一九五九年
四月二日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進行調整后成立了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工作委員會,由33人組成。四月二日舉行了第一次會議,推定了工作委員會常委13人,顧功敘任主任委員,翁文波任副主任委員,陳宗器任秘書長。
十二月二日 蘇聯專家涅爾謝索夫等來華工作(一九六Ο年三月回國)
年內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青海柴達木盆地開展地殼測深工作。
中國第一個地震區建筑規范(草案)編制完成。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西苑開辦中等專業技術學校、設機械、電子等專業。學員50 余人。
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南水北調綜合考察隊開始工作,地震組、地質組的任務由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地質研究所擔任。
一九六零年
三月四日 著名地球物理學家、中國地磁科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陳宗器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
四月 李善邦主編的《中國地震目錄》(共2集)出版。
七月十八日 在河源縣新豐江水庫壩區附近發生一次有輕微破壞的地震,引起地方和中央有關部門重視。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研究所,水電部共同組隊迅速派出專人趕赴現場,在新豐江建立了第一個地震觀測臺站,并提出加固大壩的建議,后被采納。
一九六一年
五月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組建河源地震考察隊,謝毓壽任隊長,閔子群、許紹燮任副隊長。建立了新豐江水庫區域地震臺網。
一九六二年
三月十九日 廣東省河源縣新豐江水庫附近發生6.1級地震,震中烈度達8度;河源的建筑物遭到破壞。由于先期加固了大壩,未造成嚴重后果,保住了大壩及下游地區安全。黨中央和國務院非常重視水庫地震研究,震后陸續組織了22個有關單位參加新豐江水庫地震科研工作。
一九六三年
八月 廣東省科委發文,同意地球物理研究所提出的將新豐江地震考察隊更名為廣東省科委、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豐江地震考察隊;隊長:李自強。
九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一九六三年學術年會暨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趙九章、翁文波、曾融生做了綜述發言,國家科委副主任武衡到會做了講話。會議選舉出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屆理事31人,常務理事9人;理事長顧功敘,副理事長翁文波,秘書長傅承義。
一九六四年
五月 建立西北地震綜合考察隊,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為主組成,承擔昌馬地區地震烈度任務。隊長:梅世蓉,副隊長:郭增建、劉多棫、王貴美。該隊建立了昌馬區域地震觀測臺網。
八月二十八日 周恩來總理曾于一九六四年親自對《必須加強西昌地區的地震研究工作》的報告做了批示。為落實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由王漢珍等人在云南昆明籌建西南地震工作站,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有關研究室和在山西工作的工程地震室赴西南工作。工作站主要承擔三個重點區攀枝花、牛郎壩、金礦(錦屏)的地震工作。
十月十六日 用地震方法測定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當量,速報準確及時,獲得成功;現場觀測隊集體和主要工作人員榮立軍功。地球物理研究所張奕麟、許紹燮等負責此項工作。
一九六五年
三月二十日 中央專門委員會向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下達建立地震核偵察速報系統的國防任務。地球物理研究所于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作了首次速報并取得成功。
七月十五日 國家科委在西昌召開錦屏山電站科研協調組擴大會議,安排科研計劃。地震方面的任務由西南工作站、工程力學研究所、地質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
八月二十三日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南工作站組建工作基本完成,全站職工295人。完成了第一批臺站(7個固定臺站和3個流動臺站)建設,并開展了區域地震活動性研究。
十二月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地震預報規劃討論會,起草地震預報規劃。
一九六六年
二月 中國科學院決定在原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基礎上,分別成立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陜西)、大氣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地球物理分所。
三月六日 河北省寧晉發生5.2級地震。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立即組成以李鳳杰為隊長的地震考察隊一行12人奔赴災區。三月七日在耿莊橋架起臨時地震臺。
三月八日 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發生6.8級地震,震中烈度9度,破壞嚴重,傷亡很大。
下午六點,周恩來總理在國務院會議廳接見地震工作者,提出要開展地震預報研究;地震隊伍要擴大。按國務院部署,中國科學院從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研究所、地理研究所、華北地理研究所、工程力學研究所等派出53人,由顧功敘帶隊赴現場工作,李善邦、傅承義、劉恢先等科學家也先后去邢臺現場;石油部翁文波帶隊到邢臺;測繪總局派出一個分隊進行大地測量;地質部成立地震地質大隊,隊長習東光,副隊長陳慶宣、胡海濤帶隊到現場進行地震地質調查。國家科委派朱鳳熙帶工作組到現場組織工作。國家科委和中國科學院組成地震辦公室,三月十六日決定現場工作由朱鳳熙統一指揮。
三月九日 周恩來總理到邢臺地震災區視察,在隆堯縣做了抗震救災工作的指示。
三月十日 周恩來總理在極震區隆堯縣白家寨群眾大會上講話,發出“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發展生產、重建家園”的號召。同日,周恩來總理視察地震工作,指出:“這次地震,代價極大,必須找出規律,總結出經驗?!?/span>
當日,以曾山為首的中央慰問團代表毛澤東主席、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到災區慰問。
三月二十二日 邢臺地區寧晉東南再度發生強震,震級7.2級,震中烈度10度。兩次地震共造成8064人死亡,38451人受傷,損壞房屋 508萬間。
三月二十三日 周恩來總理等在國務院會議廳接見地震工作部門有關人員,指出地震工作“要為保衛大城市、大水庫、電力樞紐、鐵路干線做出貢獻?!?/span>
三月二十六日 李先念副總理到邢臺地震觀場視察和慰問,并在萬人群眾大會上講話。
四月一日 周恩來總理視察邢臺災區,在寧晉縣耿莊橋召開群眾大會,發表講話;會后到地震考察隊看望地震工作者。
北京有線傳輸地震臺網建成并開始工作。根據周恩來總理三月二十三日的指示,從二十三日至三十日,一周內突擊建成了北京地區有線傳輸地震臺網,8個臺站通過郵電線路把地震信號傳到北京集中記錄。
四月七日 周恩來總理在國務院召開的會議上指出:對地震工作要狠抓,抓到底,要孜孜不懈,才能抓到規律。
四月二十九日 周恩來總理視察邯鄲、岳城水庫等地,對地震工作指示:科學人員要抓牢邢臺地震不放,注意工廠、鐵路和水庫。
五月十五至十八日邢臺地震科學討論會在北京召開。五月十八日周恩來總理接見會議代表時發表重要講話;聶榮臻副總理、郭沫若院長、李四光部長到會講話。
五月三十日 中國科學院衛一清副秘書長主持召開地球物理局第一次工作會議,決定中國科學院所屬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研究所、工程力學研究所劃歸地球物理局,承擔地震工作。十月,張魁三調入地球物理局任負責人。
一九六七年
三月二十七日 河北省河間、大城縣一帶發生6.3級地震,有感范圍較大。
三月二十九日 李先念副總理在國務院召開的會議上傳達周恩來總理的指示:要密切注視京津地區地震動向。之后,國務院決定在國家科委設立京津地區地震辦公室,主管京津地區地震預報工作;在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設立京津地區抗震辦公室,主管京津地區抗震工作。至六月,兩個辦公室組建完畢。
一九六八年
十月十四至十九日國家科委和邢臺地區革命委員會在河北邢臺召開邢臺地區地震戰線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經驗交流大會。會上面對面地批判了所謂“走資派”和“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此后一大批領導干部被批斗,許多老科學家、中年知識分子遭到迫害。
一九六九年
六月 中國科學院應鐵道部之邀,曾于一九六八年八月向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地質研究所下達提供坦贊鐵路地震基本烈度的任務。為此,中國組成丁國瑜、時振梁、應紹奮三人地震考察組赴坦贊進行實地考察。
七月十八日 渤海灣發生7.4級地震,京津有感。當天晚上,周恩來總理在國務院接見地震工作人員,參加接見的還有李先念副總理和紀登奎、余秋里等國家領導人。李四光和劉西堯及中國科學院、地質部的部分人員到會。周恩來總理指示:“團結起來,共同對地震之敵?!敝甘靖愕卣鸸ぷ鞯牟块T迅速聯合起來。
七月十九至二十日中央地震工作小組成立,組長李四光,副組長劉西堯;成員有高林、張魁三、沈振東、李希文、王樹華。
七月二十六日 廣東陽江發生6.4級地震。由地質部、中國科學院、廣東新豐江地震隊、水利科學院等單位組成地震考察隊到現場工作。后又組織了24人的陽江抗震工作組進行房屋鑒定、抗震加固等工作。
一九七零年
一月五日 云南通海發生 7.8級地震,造成15621人死亡,26783人受傷。中央地震辦公室組織了綜合地震考察隊,對地震現場進行多學科調查與觀測。有 15個單位250余人參加。地震發生當天,周恩來總理指示:“要密切注視。地震是有前兆的,可以預測的,可以預防的,要解決這個問題?!?/span>
一月十六日 中央地震工作小組擴大會議,傳達周恩來總理指示。
一月十七日至二月九日 第一次全國地震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聽取了地震工作的匯報,并于二月七日接見了全體代表,發表了重要講話。閉幕式上郭沫若院長和李四光部長講了話。會議部署了地震工作任務和工作計劃。會議建議成立國家地震局。會后發出三個文件:①全國地震工作會議紀要;②一九七Ο年全國地震預報工作計劃要點;③一九七Ο年全國抗震工作要點。
四月二十八日 中國科學院決定把直屬的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研究所、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地質研究所、工程力學研究所、中南大地構造研究室等單位的建制和人員劃歸擬議中的國家地震局。
七月三十一日 中國科學院發出《關于組建地震工作隊伍問題的請示報告》,建議成立國家地震局,設在中國科學院。
十月七日 中央地震辦公室在《關于貫徹落實全國地震工作會議情況匯報》的報告中,提出了地震隊伍的組織建設方案:全國組成昆明、蘭州、成都等13個地震隊,實行雙重領導,以地方為主的體制。直屬單位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研究所、地震地質大隊、地震測量隊、物探大隊和工程力學研究所等。
一九七一年
四月二十九日 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中央地震工作小組組長李四光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八月二日 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家地震局,作為中央地震工作小組的辦事機構,由中國科學院代管。
九月二十日,正式啟用國家地震局印章。到一九七一年底,國家地震局直屬單位計有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研究所、工程力學研究所、地震地質大隊、地震測量隊、地球物理勘探大隊;組建了蘭州、新疆、成都、昆明、廣州、福州、武漢、南京、沈陽等地震大隊,實行以地方為主的雙重領導。此外,還建立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陜西、寧夏、山東、安徽、湖南等?。ㄗ灾螀^、直轄市)地震隊。
十月十四日 新疆地震預報研究隊組成,隊長王樹華,副隊長梅世蓉、查志遠。參加單位有新疆地震大隊、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研究所、地震地質大隊、工程力學研究所、測量隊、蘭州地震大隊等,共100余人,投入儀器120多套。十月份后陸續到新疆的喀什、阿克蘇地區開展工作(此項工作到一九七五年結束)。
年底 中國科學院黨組會議宣布,經國務院同意,劉英勇、衛一清、張魁三任國家地震局負責人。
一九七二年
十月七日 國務院批準恢復地震資料對外交換。擬將17個地震臺的地震年報和1個臺(北京臺)的臨時報告參加交換。17個臺為:北京、佘山、南京、長春、西安、蘭州、包頭、廣州、昆明、成都、拉薩、武漢、烏魯木齊、貴陽、喀什、泰安、泉州。
十二月十至二十日在四川省西昌召開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工作經驗交流會。明確了編制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的項目和要求,確定編制1:300萬全國地震危險區劃圖、全國烈度區劃圖和全國強震震中分布圖。
一九七三年
二月六日 四川爐霍發生7.6級地震,震中烈度10度。死亡2175人,傷2756人。國家地震局局長劉英勇率工作組赴川,共組織省內外地震專業人員144人陸續赴現場開展震情監視、宏觀調查并總結前兆資料等。
一九七四年
二月七日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原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竺可楨病逝,享年84歲。
二月十一日 國家地震局黨組成立;組長胡克實,副組長劉英勇;成員:衛一清(后任副組長)、張魁三、王卓、武雨琴、王庭芳、查志遠。同年十二月又增加了丁國瑜、朱鳳熙、張子英、霍效光。
四月十九日 中國地震代表團一行10人在團長顧功敘率領下赴美國和加拿大進行為期三十天的訪問考察。
五月十一日 云南昭通地區大關北發生7.1級地震,震中烈度9度;死亡1423人,傷1600余人。中共中央、國務院當天發出慰問電。國家地震局組織13個單位 200余人陸續到現場,架設6個臨時臺站,進行震情監視和宏觀調查等。
一九七五年
二月四日 遼寧海城發生7.3級地震,死亡1328人,重傷4292人,輕傷12688人。對此地震做出了短臨預報,并采取了防范措施,從而大大減輕了傷亡和損失。這是人類歷史上對強烈地震的第一次成功預報。震后,國家地震局組織16個單位共400余人開展海城地震現場調查及觀測。
十一月二十五日至十二月十六日 顧功敘率中國地震代表團一行6人赴日本訪問。
一九七六年
五月二十九日 云南龍陵縣連續發生兩次震級為7.3和7.4級的地震,受災面積1800平方公里,死亡98人,重傷451人,輕傷1991人。震前有一定程度的短臨預報。震后組成龍陵地震工作隊,先后有26個單位,400余人赴現場考察和觀測。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慰問電,派出以吳桂賢為團長的慰問團到災區慰問。
七月二十八日 凌晨三點四十二分在河北省唐山市發生7.8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死亡24.2萬多人,重傷16.4萬多人。震前未能作出短臨預報。華國鋒總理等中央領導人赴唐山災區視察、指導抗震救災工作。國家地震局組織了唐山地震工作隊開展唐山地震現場調查及觀測。
八月十六日 四川省松潘、平武一帶發生7.2級地震;8月23日再次發生7.2級地震。震前曾做出一定程度的預報,減少了地震造成的直接損失;人員傷亡較少,死亡41人,重傷156人,輕傷600余人。震后地震專業隊伍立即奔赴災區進行現場考察和震情監視。
一九七七年
六月二十三日國務院任命李建平為國家地震局局長、黨的領導小組組長;調安啟元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黨的領導小組副組長。
八月六日 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在英國達勒姆召開特別大會,會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席位。
八月十日 中國地震代表團在團長顧功敘率領下赴英國達勒姆市參加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協會和國際火山學與地球內部化學協會的學術討論會。
十二月十二至十六日顧功敘作為國際地震危險咨詢委員會中國委員赴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震危險咨詢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一九七八年
三月 全國科學大會授獎成果
1.高溫高壓巖石力學性質及震源物理的研究(原九室,高龍生、葛煥稱、金耀等,三室震源模擬試驗組)
2.地震波理論(陳運泰、王妙月、朱傳鎮、曾融生、林邦慧等)
3..北京電信傳輸地震臺網
4.柴達木盆地地殼構造的研究(原九室,現八、九室)
5.地球電磁感應基本理論(祁貴仲、范國華、侯作中、詹志佳)
6.中國地震目錄(李善邦、李群、姚虹等)
7.中國地震區域劃分(李善邦、梅世蓉等)
8.中國地震活動特征(時振梁、環文林等)
四月一日 國家地震局成立職稱評定學術評議小組,由衛一清、顧功敘、馬杏垣等15人組成,并于年內對第一批申報者評定了職稱。
五月十二日 鄒瑜任國家地震局局長、黨組書記。
九月五日 中國科學院和國家地震局協商并經國務院批準,決定對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研究所進行調整,將其中直接從事地震研究的力量劃歸國家地震局直接領導,更名為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研究所。
一九七九年
四月二至六日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在巴黎召開國際地震預報學術討論會,以顧功敘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一行20人出席了會議。顧功教等3人還參加了地震預報問題專家工作會議。
八月 《地震學報》(季刊)在北京創刊。主編顧功敘,副主編傅承義等12人。
中國正式加入國際地震中心,學部委員秦馨菱成為該中心指導理事會理事。
九月 秦馨菱應邀出席國際地震中心在維也納召開的理事會。
十一月十七至二十二日中國地震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全國地震科學學術討論會在大連召開。出席會議代表286人。會議通過了會章(試行),選舉了第一屆理事會;顧功敘為理事長,丁國瑜、衛一清、馬杏垣、王仁、許紹燮、劉恢先、張進、高文學、翁文波、傅承義(以姓氏筆畫為序)為副理事長;陳鑫連為秘書長。
十二月二至十五日在澳大利亞堪培拉召開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第十七屆全體大會。團長顧功敘率中國代表團參加了大會。
十二月二十八日 國務院嘉獎全國先進單位和勞動模范。地震系統的先進單位是:遼寧省地震局金縣地震臺,地球物理研究所白家瞳臺。
一九八零年
四月二十九日 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七月三至九日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在江蘇省蘇州市召開。大會修改了學會章程,選出第三屆理事會;理事長顧功敘,副理事長翁文波、傅承義、方俊、朱崗昆、趙文津、朱大綬;秘書長傅承義。
一九八一年
七月四日 經國務院批準,國家地震局決定從一九八一年起擴大地震、地磁資料對外交換臺站;地震臺站從17個增加到22個。新增加的5個臺站是:牡丹江、瓊中、高臺、太原和呼和浩特地震臺。
一九八二年
八月二十八日 中共中央批準國家地震局機構改革后的領導干部名單:局長、黨組書記安啟元,副局長、黨組成員林庭煌、高文學、丁國瑜,顧問衛一清、袁維丹。
《中國地震目錄》(李善邦等)、《地震區域劃分和地震活動特征》(李善邦等)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一九八三年
三月十八日 為加強中國地震工作的學術領導,決定成立國家地震局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顧功敘,主任丁國瑜,副主任馬杏垣、曾融生、劉恢先,秘書長方蔚青。
十一月二十六日 國家地震局烈度評定委員會成立。主任丁國瑜,副主任徐煜堅、胡聿賢、時振梁。其主要任務是:審定國家重大項目建設地區地震烈度鑒定意見;審批全國各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的更改;重大工程、重點建設地區的地震烈度工作的技術咨詢。
“DD-1 型短周期地震儀”(琴朝智等)、“北京電訊傳輸地震臺網的建設”(張弈麟等)、“電信傳輸地震臺網數據處理專用軟件系統”(趙仲和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成果獎項目一等獎。
“三維電磁感應數值理論及其在渤海地區地 磁短周期異常研究中的作用”(祁貴仲等)、“地震震源過程的理論研究”(陳運泰等)、“應力途徑和巖石破壞前兆”(陳颙等)、“10000 公斤/厘米2高壓三軸容器”(王躍文等)、“北京地區地殼構造的研究”(曾融生等)、“DK-1 型寬頻帶地震儀”(趙子玉等)、“新豐江水庫地震的研究”(王妙月等)、“中國及鄰區現代構造應力場和現代構造形變特征”(時振梁等)、“地震活動性圖象”(許紹燮等)、《中國地震》(李善邦)、“CBY型爆破地震儀”(郭強緒等)、“深井短周期地震計及其觀測技術”(李鳳杰等)、“PTY-8地震遙測設備”(張孟申等)、“768多路數字化g地震遙測設備”(陳俊良等)、“768自動換紙墨水記錄器”(沈善杰等)、“768單路無線地震遙測設備”(馬慶云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一九八四年
九月十一日 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批準了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力學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系、北京大學地質系四單位提出的關于建立地震學聯合基金的請示報告。
九月二十五日 地震學聯合科學基金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
十月十七日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三屆第九次常務理事會在北京舉行,決定學會掛靠單位由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改為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九八五年
一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中國地震學會第二屆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在北京召開,選舉產生了第二屆理事會;理事長陳運泰,副理事長丁國瑜、胡聿賢。
四月三日任命陳颙為國家地震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電信傳輸地震臺網觀測分析處理系統(768工程)的總體設計和總聯調”(張奕麟等)、《白家疃地震臺的地磁觀測記錄與報告(1979-1981)》(周錦屏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中國地震震源機制的研究”(王妙月等)、《中國地震臺網觀測報告(1979-1980兩卷)》(曲克信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一九八六年---二零零三年
(據《中國地震年鑒》)
一九八六年
地球所領導:
副所長、代所長:陳運泰
副所長:許紹燮 曲克信 李曉南
我所研制的KFD-1寬頻帶反饋地震計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我所白家疃地震臺、第九研究室、北京電信傳輸臺網在中國地震工作二十年學術交流表彰大會上評為優秀集體。
經南極科考委員會批準,我所完成了第二次南極考察的“地磁和地震”項目。第一次在南極建立了地磁總強度和地磁短周期變化自動觀測站。安裝了各種儀器六套。
我所執行四項中美地震科技合作項目:1、中國數字化地震臺網建設;2、京津地區地震臺網建設;3、強地面運動合作研究;4、地球重力場變化與地震發生關系的合作研究。
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一日 許紹燮副所長赴日內瓦出席裁軍談判會議地震專家小組會。
十一月 碩士研究生廖清波參加我國第3次南極考察隊赴南極科學考察,執行南極科考委員會批準的“地磁和地震”項目。
陳運泰研究員被評為國家地震局系統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SQ-70型石英水平擺式傾斜儀”(朱虎等)、“蘇南核電站地震烈度綜合評定及地震危險性與地震動分析研究”(許紹燮等)、“中國地震地磁基本臺網正規化、標準化建設的科學管理”(徐宗和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一九八七年
胡聿賢先生 編著《地震工程學》出版
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編著 中國地震考察(第一卷)出版
二月七日至三月十三日 美國Bendjx設備公司數字地震設備專家布里澤爾受美國地質調查局委派,為執行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議定書中國數字化地震臺網建設合作項目來華工作,在廣東省瓊山地震臺、上海市佘山地震臺及蘭州地震臺檢查、調試和維修數字地震設備,并在北京地球物理研究所開展有關臺網維修中心技術業務方面的培訓工作。
二月十八日至三月五日 美國地質調查局霍夫曼博士和哈爾帕特博士為執行中美地震科技議定書中國數字化地震臺網建設合作項目來華工作,主要在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數字化地震臺網數據管理中心安裝數據處理回放系統,并進行培訓。
三月十一日至四月十一日 西德漢堡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杜達應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邀請來華講學和訪問。
八月四日至二十七日 地球所研究員曾融生、副研究員陳培善應Prof. Larkin邀請赴加拿大參加在溫哥華舉行的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協會第十九屆全體大會。
十一月 朱克佳助研參加我國第4次南極考察隊赴南極科學考察,執行南極科考委員會批準的“地磁和地震”項目。
《地震震源過程的理論研究》(陳運泰等)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一九八八年
所長:陳運泰
副所長:許紹燮 李曉南
五月十七日至二十九日 陳運泰所長應邀赴西班牙參加第十七屆數學地球物理大會。
七月二十六日 我所參加的“重新評定魯南地區地震區劃”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七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十一日 胡聿賢研究員、金嚴副研究員赴日本參加第九屆世界地震工程會議。
十一月五日 胡榮盛工程師參加我國第5次南極考察隊赴南極科學考察,執行南極科考委員會批準的“地磁和地震”項目。
十二月 我所參加的“中國分區地震走時表”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時振梁研究員評為國家地震局系統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北京地磁臺五年(1982~1986)連續獲全國資料質量評比第一名(周錦屏等)、《地球物理學基礎》(傅承義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層狀不均勻介質中合成地震圖的反射率法 及其在人工地震測深中的應用(王椿鏞等)、尾波研究:理論和觀測實驗(高龍生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地球物理研究所組成15個研究室和課題組及圖書館、資料室、計算機管理組。
地震活動和地震預報研究室
地震區劃與工程地震研究室
震源物理研究室
北京電信傳輸地震臺網
地磁研究室
現代測震學研究室
地球物理信息編輯室
地球深部構造研究室
全國地圖地磁資料研究室
地應力組
地聲信息工程組
地電組
模式識別組
數據中心
北京地震基準臺(白家疃地震臺)
圖書館
研究所的資料室
研究所的計算機管理組
一九八九年
胡聿賢 主編 《地震危險性分析中的綜合概率法》出版
陳颙 主編 《地球科學中的新技術》出版
七月 謝毓壽研究員等編著的“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通過國家局組織的鑒定。
七月 鄭治真研究員等完成的“前兆地聲的地震與研究” 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七月 曾融生研究員等編著的《固體地球物理學導論》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八月 馮銳副研究員等完成的“地震層析技術的實驗與應用研究”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七月五日至七月二十八日 曾融生研究員赴美國出席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
八月十七日至九月二日 地球所所長陳運泰、副所長許紹燮、朱傳鎮研究員、陳培善研究員出席在土耳其共和國的伊斯坦布爾市召開的第25屆IASPE1大會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協會(IASPEI)第25屆年會。
九月 劉建本高級工程師等完成的“零磁空間實驗室” 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十一月 王碧泉副研究員等研制的“地震預報專家系統” 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十一月二十四日至十二月一日 日本東京都立大學渡部丹教授應核電廠抗震設計規范編制組組長胡聿賢研究員的建議邀請來華,就我國正在編制中的核電廠抗震設計規范給予咨詢和學術討論。
我所對大同Ms6.1地震現場進行地震觀測。
十月二十一日 地球物理所張煉赴南極參加第6次南極長城站科學考察,執行南極科考委員會批準的“地磁和地震”項目。
“《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謝毓壽等)、“中國數字地震臺網”(曲克信等)、《固體地球物理學導論》(曾融生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前兆地聲的觀測與研究”(鄭治真等)、“地震預報能力評分”(許紹燮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一九九零年
《地球物理研究所40周年(1950—1990)》文集出版
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0年11月6一7日在北京召開了慶祝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大會,應邀出席慶祝大會的國家領導人和中國科學院與國家地震局領導人有:全國人大委員會副委員長嚴濟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胡啟垣、孫鴻烈,國家地震局副局長陳章立、陳颙,以及地礦部、水電部、能源部的領導,我國地球物理、地質、地震、地礦、水利水電、能源領域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及知名科學家顧功敘、傅承義、翁文波、曾融生、劉光鼎、陳國達、方俊等出席了大會,并講了話。祝愿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我國地球物理和地震事業中永遠保持先鋒的作用,為社會主義建設繼續作出貢獻。
許紹燮研究員評為國家地震局系統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四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郭宗汾教授為執行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議定書中“局部重力場變化與地震發生的關系”合作項目,應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邀請來華訪問,與我方對合作資料及成果進行總結,并就儀器設備更新和人員交流等問題進行磋商。
六月二日至六月十五日 胡聿賢研究員、金嚴副研究員、高孟潭助理研究員一行三人為執行中美地震科技合作項目《地震危險性估計:具有不確定性的時空相關的地震過程》赴美工作。
七月二十八日至八月十二日 副所長許紹燮、趙仲和副研究員赴瑞士參加日內瓦裁軍會議地震專家組會議。
十一月 張以勤副研究員參加我國第7次南極考察隊赴南極科學考察, 執行南極科考委員會批準的“地磁和地震”項目。
“零磁空間實驗室”(劉建本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共設十四個研究室,一個地震基準臺及一個地震儀器廠,圖書館和科研業務服務中心。
第一研究室(區域地震活動性與地震預報研究室)
第二研究室(地震區劃與工程地震研究室)
第三研究室(震源物理研究室)
第四研究室(地震監測臺網研究室)
第五研究室(地磁學與地磁地震關系研究室)
第六研究室(新技術開發研究室)
第七研究室(編輯和地震社會學研究室)
第八研究室(地球內部構造研究室)
第九研究室(全國地震地磁基本臺網技術管理研究室)
第十研究室(全國數字地震臺網管理研究室)
第十一研究室(地聲及極微震研究室)
第十二研究室(地電與地震關系研究室)
第十三研究室(地應力研究室)
第十四研究室(地震模式識別研究室)
地儀器廠
圖書館
科研業務服務中心
一九九一年
胡聿賢研究員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運泰研究員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曾融生 主編 固體地球物理進展(英文版)出版
二月九日至二月二十四日 地球所趙仲和副研究員赴瑞士出席裁軍談判會議地震事件監測問題專家組第三十一屆會議。
七月 由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主編的首部《中國歷史地震圖集》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
九月二十日 由我所承擔的DD-1型地震儀改造項目在北京通過驗收。該儀器自1972年投入使用以來,已成為國內使用廣泛的地震儀器。經過DD-1型改造的地震儀,提高了儀器可靠性,降低了成本。
十月五日 牟其鐸副研究員完成的“地震數據庫系統技術規范”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十一月二十八日 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在北京通過國家科委組織的鑒定。該圖可供政府部門做為經濟建設、國土利用規劃的基礎資料和一般工程抗震設防及制定減輕地震災害對策的依據。
十一月 金海強工程師參加我國第8次南極考察隊赴南極科學考察, 執行南極科考委員會批準的“地磁和地震”項目。
十一月二十七日 時振梁研究員等完成的“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地震學科地震分析預報方法指南及實用化軟件系統”(許紹燮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地震預報專家系統 ESEP 的研制和推廣”(王碧泉等)、“地磁學科分析預報地震方法及實用軟件系統”(林云芳等)、“地電與地震預報方法系統研究”(趙玉林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一九九二年
所領導:
所 長:陳運泰
副所長:席云藻、侯作中、朱傳鎮
曾融生 主編 《固體地球物理學論評》出版
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編 《地震預報研究論文集》出版
一月 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顧功敘先生不幸在北京病逝。
吳忠良獲趙九章中青年優秀科技工作獎。
吳忠良被中國地震局評為“地震科技新星”。
二月二十九日至三月十六日 張伯明副研究員赴日內瓦出席第33屆地震核查專家會。
六月 朱虎副研究員等研制的“SSQ-1型數字磁帶記錄石英水平擺式傾斜儀” 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九月 周錦屏高級工程師等完成的“我國地磁臺站K指數測量方法的研究” 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九月四日至十四日 副所長朱傳鎮赴捷克和斯洛伐克參加“歐洲地震學委員會第22屆大會”。
十一月六日 周勛副研究員參加我國第9次南極考察隊赴南極科學考察, 執行南極科考委員會批準的“地磁和地震”項目。
十一月陳培善研究員完成的“中國地震報告的數據處理系統” 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長江三峽工程三斗坪壩區地震危險性分析和設計地震動參數研究”(鄢家全等)、“地震數據庫系統技術規范”(牟其鐸等)、北京地震臺連續五年獲全國大震速報質量評比前二名(郭瑛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研究所共設I5個研究室,一個地震基準臺及一個地震儀器廠,圖書資料室和科研業務服務中心:
第一研究室(區域地震活動性與地震預報研究室)
第二研究室(地震區劃與工程地震研究室)
第三研究室(震源物理研究室)
第四研究室(北京遙測地震臺網、華北聯網)
第五研究室(地磁學與震磁關系研究室)
第六研究室(新技開發研究室)
第七研究室(編輯室)
第八研究室(地球內部構造研究室)
第九研究室(全國地震地磁基本臺網技術管理研究室)
第十研究室(中國數字化地震臺網研究室)
第十一研究室(地聲與極微震研究室)
第十二研究室(地電學與震電關系研究室)
第十三研究室(地應力研究室)
第十四研究室(地震模式識別研究室)
第十五研究室(地震社會學研究室)
北京地震基準臺(白家疃地震基準臺)
地震儀器廠
圖書資料室
科研業務服務中心
一九九三年
陳 颙研究員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秦馨菱 謝毓壽主編 固體地球物理學論評出版
胡聿賢院士、陳颙院士、時振梁研究員為新一屆國家地震烈度評定委員會副主任,金嚴研究員、鄢家全研究員為委員。
胡聿賢院士、陳颙院士為新一屆地震災害損失評定委員會副主任,鄒其嘉研究員為委員。
楊建思博士被評為中央國家機關“十杰”青年。
吳忠良博士被評為“百優”青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接見。
三月十三日至四月一日 周公威研究員、劉希玲工程師、朱文林工程師赴美國執行中美合作中國數字地震臺網1993年度雙方人員互訪計劃。
八月二十四日 王碧泉研究員等完成的“模式識別方法研究及其在地震預報中的應用” 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二十七日高孟潭副研、黃瑋瓊研究員赴俄羅斯執行中俄地震科技合作“地震區劃”項目。
十一月十七日 鄭重副研參加我國第10次南極考察隊赴南極科學考察, 執行南極科考委員會批準的“地磁和地震”項目。
十二月四日 牟其鐸研究員等完成的“中國地震分析預報軟件系統” 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十二月十日 李鴻吉副研究員完成的“數字地震記錄的仿真、復原及應用” 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十二月二十三日 馮銳研究員等完成的“層析技術在工程中應用研究”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時振梁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我國大陸構造應力場的研究”(許忠淮等)、“中國地震報告的數據處理系統”(陳培善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一九九四年
所 長:陳運泰
副所長:侯作中 朱傳鎮 李志平 劉志遠
吳忠良 陳運泰 牟其鐸編著 《核爆炸地震學概要》出版
曾融生院士、胡聿賢院士為國家地震局第三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陳運泰院士為委員。
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為1994年度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先進單位。
楊建思選為國家地震局1994年地震科技新星。
七月九日至七月二十五日 胡聿賢研究員赴美國參加第五屆地震工程會議。
七月二十四日至七月三十日 陳運泰所長等一行十二人赴香港參加“西太平洋地球物理會議”。
八月六日至八月二十三日 吳忠良副研究員赴瑞士參加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地震專家小組第三十九屆會議。
十一月五日 呂智工程師參加我國第11次南極考察隊赴南極科學考察,執行南極科考委員會批準的“地磁和地震”項目。
十二月二十八日 林中洋研究員等完成的“青海門源至福建寧德地學斷面” 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地學層析成像的研究”(馮銳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地震危險性分析中的綜合概率法”(胡聿賢等)、“人工地震測深數據庫系統”(王椿鏞等)、“用面波反演中國大陸及相鄰地區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宋仲和等)、“模式識別方法研究及其在地震預報中的應用”(王碧泉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一九九五年
謝毓壽等主編 《固體地球物理學評論(英文版)》出版
陳運泰主編 《地球與空間科學觀測技術進展(慶賀秦馨菱院士八十壽辰)》出版
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為1995年度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先進單位。
《地學層析成像的研究》(馮銳等)、《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時振梁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四月十七日至十九日 亞洲地震委員會預備會議在廣州舉行,副所長朱傳鎮研究員被推選為代理秘書長。
七月二十五日至七月三日 許紹燮研究員赴美國參加GSE技術研討會和總GSETT - 3評估工作組第二次會議。
七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一日 胡聿賢研究員應邀赴美國Menlo Park參加副RMS公司第一次會議。
八月六日至八月二十一日
所研究員許紹燮研究員赴瑞士日內瓦參加裁談會特設科學專家組第41屆會議。
十月十四日至十月二十二日 高孟潭研究員赴法國參加第五屆國際地震區劃會議。
十一月二十四日 陳颙院士等完成的“十年尺度中國地震災害損失預測研究” 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十一月 韓煒助研參加我國第12次南極考察隊赴南極科學考察,執行南極科考委員會批準的“地磁和地震”項目。
“中國地震分析預報軟件系統”(牟其鐸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一九九六年
所長:陳運泰
副所長:侯作中 劉志遠 王椿鏞 吳忠良
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為1996年度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先進單位。
李小軍研究員為國家地震局系統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高孟潭、吳忠良、楊建思三位研究員為跨世紀人才培養入選人員。
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震與地震區劃研究室被評為全國地震系統先進集體。
陳運泰、聶華山、許忠淮、時振梁、肖秀華被評為全國地震系統先進個人。
王林瑛為1996年度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先進個人。
二月十日至二月二十五日 許紹燮研究員赴瑞士日內瓦參加裁軍談判會議特設科學專家組第五屆會議。
六月十二日 胡聿賢研究員、戴月棣研究館員赴墨西哥參加第十一屆世界地震工程大會。
四月二十日至四月二十六日 孫振凱助研赴荷蘭參加第二屆“地方當局面對災害與應急”國際會議。
七月十九日至七月二十九日 陳運泰所長赴澳大利亞參加1996年西太平洋地球物理會議。
八月五日至八月二十日 許紹燮研究員赴瑞士參加裁談會地震專家組第45屆會議。
九月七日至九月十五日 周勛高工赴德國參加第七屆“IAGA地磁觀測儀器及數據采集和處理”國際會議。
九月八日至十月六日 朱傳鎮研究員、王培德研究員赴冰島參加歐洲地震學會二十五屆大會。
十二月 孫晉科高工參加我國第13次南極考察隊赴南極科學考察, 執行南極科考委員會批準的“地磁和地震”項目。
“邢臺大震區地殼細結構介質物性與地震發生關系的探測研究”(王椿鏞等)、“非線性場地地震反應分析方法的研究”(李小軍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一九九七年
陳運泰 主編 《中國地震學研究進展(慶賀謝毓壽教授八十壽辰)》出版。
陳運泰所長聘為國家地震局第四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朱傳鎮、吳忠良研究員為委員。
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推進組為1997年度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先進集體。
李小軍 趙鳳新 劉瑞豐選為國家地震局1997年度“跨世紀科技人才培養系統工程” 第一層次人選。
吳忠良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趙榮國高工獲首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一月十三日 汪素云研究員等完成的“中國強震目錄(公元1912~1990年)”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鑒定。
四月十八日至四月二十九日 胡聿賢研究員赴美國參加美國災害管理決策(RMS)公司第三次會議及中美生命線地震工程合作研究總結會議。
六月八日至六月十三日 吳忠良副所長、周公威研究員赴美國參加美國地震學聯合研究協會(IRIS)第九屆年會。
十一月 李晉燕工程師參加我國第14 次南極考察隊赴南極科學考察, 執行南極科考委員會批準的“地磁和地震”項目。
《地震工程學》(胡聿賢等)、“唐山震區的巖石圈構造及伸張盆地的動力學過程研究”(曾融生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華北北部地震短臨預報方法、前兆綜合解釋模型及短臨預報判別系統的研究”(朱傳鎮等)、“地磁場變化規律性研究”(王亶文等)獲得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一九九八年
吳忠良、高孟潭獲人事部批準的中國地震局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吳忠良榮獲中共中央組織部、人事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頒發的“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稱號。
張東寧、丁志峰入選中國地震局第三批“跨世紀科技人才培養系統工程”人選。
張相民獲中國地震局系統地震監測預報先進個人。
五月二十三日至六月十一日 許紹燮研究員赴奧地利參加“禁止核試驗條約核查工作組會”。
七月十一日至七日二十三日 高玉芬研究員赴日本參加“第32屆空間研究委員會會議。
九月一日至九月二十八日 胡聿賢院士及戴月棣研究員赴法參加“第11屆歐洲地震工程會議”。
九月十三日至九月二十六日 朱傳鎮研究員赴亞美尼亞參加“第2屆國際地震災害和減輕地震危險討論會”。
十一月二十八日至十二月七日 陳運泰院士、朱傳鎮研究員赴印度參加“亞洲地震委員會第二次學術會議”。
十二月三日至十二月十二日 周公威研究員赴美國參加“世界寬頻帶數字地震臺網聯合年會”和“美國地球物理學會1998年秋季年會”。
十二月十日 史鐵生工程師參加我國第15次南極考察隊赴南極科學考察,執行南極科考委員會批準的“地磁和地震”項目。
“構造環境應力場的測定方法及其在中期地震預報研究中的應用”(陳培善等)獲得中國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一九九九年
所長:陳運泰
副所長:侯作中 劉志遠 王椿鏞 吳忠良 李強
許紹燮研究員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聿賢編著 《地震安全性評價技術教程》出版
陳颙等編著 《地震危險性分析和震害預測》出版
吳忠良被評為中國地震局系統“艱苦奮斗、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先進典型。
吳忠良獲人事部記一等功獎勵。
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遙測地震臺網為1999年度地震監測預報及現場工作優秀集體。
七月十五日至八月一日 陳運泰院士赴英國伯明翰參加“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第22屆大會。
十二月 郭英林高工參加我國第16次南極考察隊赴南極科學考察, 執行南極科考委員會批準的“地磁和地震”項目。
《唐山震區的巖石圈構造及伸張盆地的動力學過程研究》(曾融生等)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2005年前我國大陸強震預測方法和預測圖編制”(時振梁等)、“地震應急制度的研究與地震應急條例的起草”(鄒其嘉等)、“局部重力場變化與地震發生的關系”(劉克人等)、“中國數字地震臺網(CDSN)—技術管理、技術改造和數據服務”(周公威等)獲得中國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二零零零年
所領導:
所長、黨委書記:王椿鏞
副所長、紀委書記:楊流平
副所長:吳忠良 高孟潭
吳忠良副所長獲全國地震系統先進工作者
地球所北京遙測地震臺網獲全國地震系統先進集體
地球物理所獲中國地震局地震監測及地震現場先進單位
劉瑞豐獲中國地震局地震監測及地震現場先進個人
陳運泰院士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吳忠良博士榮獲2000年中國優秀博士后獎
6月26日~7月3日 陳颙院士、汪素云研究員赴日本參加“2000年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學會議”。
9月23日~10月15日 陳運泰院士、副所長吳忠良、研究員朱傳鎮、周公威研究員赴伊朗參加“亞洲地震委員會第三次學術委員會”。
國際組織中任職情況:
吳忠良教授任“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學會(IASPEI)”執行委員會委員,任職時間1999年。
胡聿賢院士任“國際地震工程學會(IAEE)”國家代表。
陳颙院士任“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學會 (IASPEI)”地震預報委員會主席。
朱傳鎮教授任亞洲地震委員會(ASC)秘書長,1996年至今。
二零零一年
所領導:
所長:王椿鏞
黨委書記、副所長:楊流平
副所長:吳忠良 高孟潭 歐陽飚
紀委書記:曹學鋒
地球所國家數字地震臺網獲中國地震局2001年度地震監測預報及地震現場工作先進集體
鄭重獲中國地震局2001年度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先進個人
4月17日~4月28日 地球物理所所長王椿鏞赴美國參加“2001年美國地震學會年會”。
6月22日~7月1日 地球物理所陳運泰院士赴加拿大參加“第一屆數字地球國際研討會”。
6月24日~6月29日 地球物理所研究員張東寧赴哈薩克斯坦參加“第一屆哈薩克斯坦與日本毀滅性地震災害預防國際研討會”。
7月9日~7月18日 地球物理所研究員朱傳鎮赴奧地利參加“第八屆國際氣象和大氣協會科學大會”。
8月26日~9月4日 地球物理所研究員鄭重等3 人赴加拿大參加由聯合國禁核試條約組織(CTBTO)秘書處(PTS)舉辦的地震臺陣儀器安裝與調試技術培訓。
國家標準GB18306-2001《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于2001年2 月2日發布,并于8月1日正式實施。
“青藏高原地殼上地幔結構及印度—歐亞碰撞過程的研究”(曾融生等)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項目一等獎。
《數字地震學》(陳運泰等)、“國家數字地震臺網分中心技術系統”(劉瑞豐等)、“北京地區流動地磁測量資料榮獲全國評比五連冠(1994-1998)”(張洪利等)、“磁通門磁力儀的研制”(滕云田等)、《中國近代地震目錄(公元1912年-1990年 MS>=4.7)》(汪素云等)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項目二等獎。
二零零二年
所領導:
所長:王椿鏞
副所長、黨委書記:楊流平
副所長: 高孟潭 歐陽飚 楊建思
紀委書記:曹學鋒
地球物理所主編《新世紀地震工程與防震減災—慶賀胡聿賢院士八十壽辰》出版
2002年是我國近代地震學開創者李善邦先生誕辰100周年。中國地震學界于9 月28日在李善邦先生親手創建的鷲峰地震臺隆重集會,舉行李善邦先生銅像揭幕儀式和紀念畫冊首發儀式。紀念這位為我國地震學做出卓越貢獻的地震學家。中國地震局宋瑞祥局長和曾經與李善邦先生一起在營峰地震臺工作過的秦馨菱院士共同為李善邦先生銅像揭幕。中國地震局湯泉副局長講話。陳運泰院士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椿鏞所長也先后講話,并向與會代表贈送了《中國地震事業的先驅李善邦》畫冊。
地球所北京數字地震臺網獲中國地震局2002年度地震監測預報及地震現場工作先進集體
姜旭東獲中國地震局2002年度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先進個人
地球所獲中國地震局2002年度地震科技外事工作先進單位
蘇小蘭獲中國地震局2002年度地震科技外事工作先進個人
張少泉獲全國減災宣傳工作先進個人
3月28日~6月29日 地球物理所研究員張伯明赴法國巴黎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執行中法地震科技合作項目合作研究。
5月21日~6月5日 地球物理所研究員楊智嫻赴美國參加“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春季年會”。
7月6日~16日 地球物理所研究員許忠淮等一行4 人赴新西蘭參加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學會議。
8月28日~9月16日 地球物理所研究員郝錦綺等一行3人赴俄羅斯參加“第三屆地震學及火山學中磁法、電法和電磁法國際研討會”。
10月18日~24日 中國地震局科技委員會副主任陳颙院士、地球物理所陳運泰院士赴印度參加“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會議”。
11月20日~29日 地球物理所研究員朱傳鎮等一行3人赴尼泊爾參加“亞洲地震委員會2002年會議”。
“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編制”(胡聿賢等)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項目一等獎。
“制定地震國家標準”(高孟潭等)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項目二等獎。
二零零三年
地球所地震現場流動觀測組獲中國地震局2003年度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優秀集體
地球所獲中國地震局2003年度地震科技外事工作先進單位
蘇小蘭獲中國地震局2003年度地震科技外事工作先進個人
6月25日中國地震局審查通過了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體制改革方案。
科研主體:研究所以觀測地球物理、實驗地球物理、理論地球物理和應用地球物理綜合研究為發展基礎,重點加強“地震學、地球內部物理學、地磁學和工程地震學”四個優勢學科和“觀測、實驗”兩個基地的建設。根據確定的學科領域和方向任務,研究所圍繞重點學科發展和防震減災工作的需要,將原有的14個研究室優化整合為8個研究室:
數字地震學與震源物理研究室
工程地震學與城市減災研究室
實驗地球物理研究室
實時地震學與地震預測研究室
地磁學與震磁電關系研究室
地球物理觀測技術研究室
全球地震活動與核查技術研究室
地球內部物理學與深部孕震環境研究室
北京基準地震臺更名為國家地球觀象臺
管理部門:研究所的行政管理機構從原有的10個處(辦)精簡為3部3辦:
人才資源部
計劃財務部
科技發展部
辦公室
黨群工作辦公室
離退休工作辦公室
科研輔助部門及學術機構:整合了圖書資料館,科技期刊編輯室和中國地震學會辦公室;成立了財務室;全國地震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掛靠地球物理研究所,并在工程地震與城市減災研究室設立相成的研究課題組。
亞洲地震委員會;IASPEI強地面運動、地震災害與地震危險性委員會;IASPEI中國委員會和IUGG中國委員會等國際學術組織的秘書處在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相關部門設立辦事機構。
后勤保障和科技開發部門:按照政事分開的原則,重組了后勤服務中心。負責研究所辦公樓和住宅樓的物業管理;承擔公務和大震應急用車、復印、職工食堂、醫療等后勤服務工作;負責與社區和街道等相關部門的協調工作。
組建了防災減災工程技術研究院,依托研究所的科研優勢和技術力量,進行地震工程項目的開發和科技成果的轉換。重新整合了北京天祥地球物理公司和三里河工廠。
4月4日~14日 地球物理所所長王椿鏞等一行三人赴法國參加歐洲地球物理學會、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和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2003年聯合大會。
6月29日~7月12日 地球物理所陳運泰院士等四人赴日本參加第23屆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IUGG)大會。
12月7日~14日 地球物理所所長王椿鋪赴美國參加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秋季會議。
12月30日~2004年1月12日 地球物理所研究員李小軍等一行三人赴巴基斯坦執行中國科技部與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地震科技合作項目。
《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編制》(胡聿賢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的地殼結構及其構造意義”(王椿鏞等)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項目一等獎。
“區域數字地震試驗觀測系統實施工程和北京遙測數字地震臺網建設”(楊建思等)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項目二等獎。
二零零四年至今
(據《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年報》)
二零零四年
所長、黨委副書記:吳忠良
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克
副所長:高孟潭、歐陽飚、楊建思
紀委書記:曹學鋒
“防震減災法律制度的研究與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起草”(鄒其嘉等)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磁暴基礎數據庫》建設及數據共享服務”(高玉芬等)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丁志峰獲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許力生首批入選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楊建思獲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
楊建思被中國地震局授予“昆侖山口8.1級地震綜合科學考察科考勇士”稱號
潘華獲第四屆“李善邦青年優秀地震科技論文”三等獎
二零零五年
所長、黨委副書記:吳忠良
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克
副所長:高孟潭、歐陽飚、楊建思
紀委書記:曹學鋒
“東亞大陸地球動力學研究”(陳運泰等)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核電廠地震安全性評價中的地震構造研究”(時振梁等)、“數字地震資料常規分析處理、管理與服務系統”(劉瑞豐等)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地震學國際組織工作”(朱傳鎮等)獲的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三等獎
工程地震學和城市減災研究室獲國家人事部和中國地震局聯合表彰的全國地震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地震學報》中文版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
地震現場測震組獲2004年度中國地震局地震應急救援先進集體
第一黨支部被授予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先進黨支部榮譽稱號
丁志峰獲得國家人事部和中國地震局聯合表彰的全國地震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葛洪魁、許力生獲2004年政府特殊津貼
胥廣銀獲2002-2003年度中央國家機關青年學習獎
葛洪魁、吳建平、滕云田、俞言祥入選中國地震局優秀人才計劃
趙鳳新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地震局地震應急救援工作先進個人
李鳳華、肖鋼、許紹燮、韓煒、丁山、韓敏被評為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優秀黨員
張志中、田海森被評為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優秀黨務工作者
二零零六年
所長、黨委副書記:吳忠良
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克
副所長:高孟潭、歐陽飚、楊建思
紀委書記:曹學鋒
國家重點野外臺站順利通過評估驗收
《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胡聿賢等)獲得國家標準創新貢獻一等獎
“強地震動參數衰減特性的研究”(陳培善等)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特殊地震事件監測工作組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地震局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優秀集體
地磁臺網中心獲得中華全國總工會“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崗”稱號
丁志峰入選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
俞言祥獲準享受2006年度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丁志峰、許力生、葛洪魁在中國地震局2006年度人才計劃考核評估中被評為優秀
許力生獲中國地震局2006年度人才計劃優秀論文獎
許力生獲中國地理學會第一屆“馬塔切納青年優秀論文獎”
邊銀菊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軍控核查技術專業組“十五”軍控核查技術青年學者報告會優秀論文獎
韓煒被評為2005年度地震應急救援工作先進個人
二零零七年
所長、黨委副書記:吳忠良
黨委書記、副所長:喬森
副所長:高孟潭、歐陽飚、楊建思
紀委書記:曹學鋒
許紹燮等負責的項目獲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一等獎
“中國地磁圖技術平臺建設與《2005.0中國地磁圖》”(顧左文等)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中國地磁圖技術平臺建設與《2005.0中國地磁圖》”項目入選中國地震局2007年度十大地震科技進展
“中國地磁圖技術平臺建設與《2005.0中國地磁圖》”項目入選中國地震局2007年度十大地震科技進展
曾融生、胡聿賢、陳運泰、許紹燮、陳颙、吳忠良、高孟潭獲全國地震科技工作先進個人
吳慶舉、潘華入選中國地震局“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曹學鋒被評為中央國家機關優秀女領導干部
馮義鈞獲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發的“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
張東寧被評為2006年度地震應急救援工作先進個人
吳慶舉獲“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工作獎”(地球物理學科)
論文“Spatial and temporal rupture process of the January 26,2001,Gujarat,India,Ms=7.8 earthquake”(許力生、陳運泰、高孟潭)獲第四屆、第五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獎
論文“中國大陸塊體結構及運動變形”(常利軍)獲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二屆學術年會學生優秀論文獎
蘇小蘭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地震局外事工作先進工作者
杜檸被評為2005-2006年度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優秀共青團干部
蔣長勝被評為2005-2006年度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優秀共青團員
研究所獲全國地震科技工作先進單位
研究所核查工作組獲2006年度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先進單位
研究所獲2006年度中國地震局外事工作先進集體
研究所獲2006年度防震減災事業綜合統計年報先進單位
研究所地球探測技術研究小組獲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青年文明稱號
研究所大震應急流動觀測組獲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青年文明稱號
研究所獲北京震科工程監理有限責任公司網絡工程監理部“數字地震項目”建設監理一等獎
二零零八年
所長、黨委副書記:吳忠良
黨委書記、副所長:喬森
副所長:高孟潭、歐陽飚、楊建思
紀委書記:曹學鋒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特大地震發生時,研究所正在召開第七次共青團員大會,研究所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迅速投入汶川地震應急處置工作
“接收函數疊前偏移與青藏高原地殼上地幔成像研究”(吳慶舉等)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國家地磁臺網中心獲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全國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
地球內部物理學與深部孕震環境研究室(第八研究室)被評為“全國地震系統先進集體”
地震科學探測臺陣小組獲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黨委“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先進青年集體”、“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青年文明號”稱號
研究所參加的汶川地震現場監測工作組被評為2008年度中國地震局地震監測預報先進集體
曾融生、吳慶舉、丁志峰、朱露培等的論文“India-Eurasian collision vs. ocean-continent collision”獲“第六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
俞瑞芳的論文“非比例阻尼線性系統多點地震激勵下的反應譜法”獲中國地震學會第六屆“李善邦青年優秀地震科技論文”二等獎
周紅的論文“二維地形問題的局域離散波數邊界積分法”獲中國地震學會第六屆“李善邦青年優秀地震科技論文”二等獎
《地震學報》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評為2008年度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溫增平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地震局聯合表彰的“地震系統抗震救災英雄”光榮稱號
劉愛文獲“中國科協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稱號
高孟潭、卜淑彥在國家減災委—科學技術部抗震救災專家組工作中受到科學技術部表揚
朱傳鎮被亞洲地震委員會(ASC)授予“ASC杰出貢獻獎”
張東寧獲“全國地震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吳建平、許力生、俞言祥在2008年度中國地震局人才計劃年度考核評估中被評為優秀
俞言祥、吳慶舉、吳建平、許力生獲中國地震局人才計劃配套資助
蔣長勝被中央國家機關團工委、中央國家機關青年聯合會授予2008年度“中央國家機關優秀青年”稱號
蔣長勝被評為2008年度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工作先進個人
蔣長勝、劉愛文被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黨委授予2008年度“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優秀青年”稱號
沈萍被評為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七屆先進工作者
二零零九年
所長、黨委副書記:吳忠良
黨委書記、副所長:喬森
副所長:高孟潭、歐陽飚、楊建思
紀委書記:曹學鋒
“地震科學探測臺陣技術系統”(歐陽飚等)、“國家數字測震臺網數據備份中心的地震研究數據支撐技術系統建設”(鄭秀芬等)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野外科技工作先進集體
研究所被評為2008年度中國地震局地震應急救援工作先進單位
實時地震學與地震預測研究室(四室)被評為2009年度中國地震局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優秀集體。
研究所被評為2008年度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
研究所團委被評為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五四紅旗團委。
第八研究室黨支部和后勤服務中心黨支部被評為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2006-2008年度先進黨支部。
楊建思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
溫增平被中央國家機關工會聯合會授予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
俞言祥入選2009年“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楊建思被評為中央國家機關“創建文明機關,爭做人民滿意公務員”活動先進個人。
陳運泰、許力生、吳慶舉獲2008年度“中國地震局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稱號。
高孟潭、吳建平獲2009年度“中國地震局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稱號。
劉愛文被評為中國地震局2007年度和2008年度地震應急救援工作先進個人。
劉愛文的論文“海域活動斷裂對海底光纜的影響分析”獲第二屆全國海底光纜通信技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許紹燮、吳忠良、張東寧、葛洪魁、陳學良、錢書清被評為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2006-2008年度優秀共產黨員。
曹學鋒、李鳳華被評為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2006-2008年度優秀黨務工作者。
二零一零年
所長、黨委副書記:吳忠良
黨委書記、副所長:喬森
副所長:高孟潭、楊建思、寧為民、李小軍
紀委書記:寧為民(兼)
“主動震源探測及發震斷裂的走時變化監測”組(葛洪魁等)被中國地質調查局汶川地震科學鉆探工程中心評為2009年度“優秀工作組”
研究所被評為中國地震局2009年度地震應急救援工作先進單位
“GB17741-2005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被國家治療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評為中國標準創新貢獻三等獎
研究所團委被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委員會評為中央國家機關五四紅旗團組織創建單位
陳運泰獲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國際成就獎
高孟潭被中央國家機關工會聯合會評為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先進個人
高孟潭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聘為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李小軍獲中國科協授予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王寶善被中國共產黨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委員會授予“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優秀青年”稱號
周紅獲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頒發的2010年傅承義青年科技獎
王寶善被授予“中央國家機關青年五四獎章”稱號
周曉峰被中國地質調查局汶川地震科學鉆探工程中心授予“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二零一一年
所長、黨委副書記:吳忠良
黨委書記、副所長:喬森
副所長:高孟潭、楊建思、寧為民、李小軍
紀委書記:寧為民(兼)
“青藏高原東部及鄰區地殼上地幔結構和變形特征研究”(王椿鏞等)獲2010年度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斷層錯動地面變形和破裂及其對埋地管線的影響”(李小軍等)獲2010年度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高金田等完成的項目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授予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房立華的學位論文《華北地區瑞利面波噪聲成像研究》被評為2010年中國地震局優秀博士論文
何宇飛的學位論文《利用DEMETER衛星電場數據對汶川地震的電離層效應的研究》被評為2010年中國地震局優秀碩士論文
崔士波的學位論文《鉆頭破巖振動及其沿鉆柱的傳播》被評為2010年中國地震局優秀碩士論文
研究所在第二屆全國地震速報競賽暨速報崗位創先爭優活動復賽長春賽區團體賽中獲三等獎
研究所被科技部評為“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工作先進集體
地震應急技術推進組被中央國家機關團工委授予2009-2010年度中央國家機關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
實時地震學與地震監測預報技術研究室黨支部、地球內部物理學與深部孕震環境研究室黨支部分別被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黨委評為2009-2011年度先進黨支部
地震應急技術推進組被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團委授予2009-2010年度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
高孟潭被科技部授予“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
楊建思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稱號
吳建平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葛洪魁、滕云田在中國地震局人事教育司組織的2010年優秀人才計劃人選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秀
吳建平、葛洪魁、吳忠良、楊冬梅被中國地震局評為2010年度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
許紹燮、吳忠良、吳建平、丁志峰、史勛被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黨委評為2009-2011年度優秀共產黨員
喬森、李鳳華被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黨委評為2009-2011年度優秀黨務工作者
二零一二年
所長、黨委副書記:吳忠良
黨委書記、副所長:喬森
副所長:高孟潭、楊建思、寧為民、李小軍
紀委書記:寧為民(兼)
潘華的論文《地震統計區劃分不確定性對場點地震危險性分析計算的影響》、周紅的論文“The Localized Boundary Integral Equation-Discrete Wave number Method for Simulating P-SV Scattering by an Irregular Topography”、俞瑞芳的論文“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 for non-classically damped linear system with multiple-support excitations”獲第七屆馬塔切納青年優秀論文
房立華的論文“High resolution Rayleigh wave group velocity tomography in North China from ambient seismic noise”獲中國地震學會李善邦青年優秀地震科技論文二等獎
常利軍的論文“Upper mantle anisotropy beneath North China form shear wave splitting measurements”、吳健的論文“Discussion on the influnence of truncation of ground motion residual distribution on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ssesment”、張勇的論文“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震源過程”獲中國地震學會第八屆李善邦青年優秀地震科技論文三等獎
吳瓊的論文《重力梯度測量對儀器的精度要求分析》獲第七屆國家安全地球物理專題研討會論文二等獎
北京地震臺在中國地震局2011年度全國地震監測預報工作質量評比中被評為擺式儀傾斜觀測臺站第二名
研究所被中央國家機關精神文明建設協調領導小組評為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
實驗地球物理研究室被中國地震局命名為2011-2012年度青年文明號
高孟潭、葛洪魁、何正勤、黃輔瓊被中國地震局評為2011年度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
常利軍被中國共產黨地震局直屬機關委員會評為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優秀青年
二零一三年
所長、黨委副書記:吳忠良
黨委書記、副所長:喬森
副所長:高孟潭、楊建思、寧為民、李小軍
紀委書記:寧為民(兼)
國家地磁臺網中心被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授予“全國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
《地震學報》2013年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薦為“百強報刊”
陳運泰士被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AOGS)理事會授予Axford獎
陳運泰在第十屆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AOGS)大會上當選為新一屆AOGS主席
王寶善獲得2013年度“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獎”
王寶善被科技部選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的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滕云田、李麗被國務院批準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吳建平的論文“汶川MS8.0級地震余震分布及周邊區域P波三維速度結構研究”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評選為2012年度F5000論文
陳運泰、陳颙、吳忠良、王寶善被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授予“杰出貢獻教師”榮譽稱號
二零一四年
所長、黨委副書記:吳忠良
黨委書記、副所長:喬森
副所長:高孟潭、楊建思、寧為民、李小軍、張東寧
紀委書記:寧為民(兼)
吳慶舉研究員入選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
高孟潭研究員入選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科學技術部“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
吳忠良研究員榮獲“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
丁志峰研究員獲得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中國地震局“全國地震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地球內部物理學與深部孕震環境研究室入選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科學技術部“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
地震應急技術推進組獲得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中國地震局“全國地震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研究所承擔的子午工程項目獲得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頒發的中國地球物理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研究所團委榮獲“2011-2013年度中央國家機關五四紅旗團委”稱號
研究所牽頭的中國地震局“四川省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系統性科學考察”項目結題驗收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制度實施現狀、成效及對策研究”順利結題
二零一五年
所長、黨委副書記:吳忠良
黨委書記、副所長:喬森
副所長:高孟潭、楊建思、寧為民、李小軍、張東寧
紀委書記:寧為民(兼)
高孟潭研究員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的“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吳慶舉研究員、溫增平研究員獲準享受2014年政府特殊津貼
吳慶舉研究員榮獲“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王寶善研究員、李永華研究員、蔣長勝研究員入選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人才計劃”
吳建平研究員、顧左文研究員、俞言祥研究員、吳慶舉研究員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先進個人
“《2010.0中國地磁參考場》研究與應用”(顧左文等)獲得中國地震局2014年度防震減災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小孔徑地震臺陣定位校正算法研究”(郝春月員等)、“中國地震前兆臺網數據管理系統”(滕云田等)、“核電廠地震危險性評價關鍵技術”(潘華等)獲得中國地震局2014年度防震減災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中國地震動強度預測圖軟件系統”(陳鯤等)獲得中國地震局2015年度防震減災科技成果獎三等獎
陳鯤副研究員獲中國地震學會“第九屆李善邦青年優秀地震科技論文獎”二等獎
房立華、吳建平等發表的論文:Fang L H, Wu J P, Wang W L, et al. Relocation of the mainshock and aftershock sequences of Ms7.0 Sichuan Lushan earthquake. Chin Sci Bull, 2013, 58(28-29): 3451-3459, doi: 10.1007/s11434-013-6000-2.榮獲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領跑者”F5000優秀論文;同時也獲得2014年度《科學通報》評選出的“最具貢獻作者”獎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監測預報工作、震害防御工作、應急救援工作、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工作、機關黨建與紀檢工作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工作優秀獎
研究所牽頭的中國地震局“云南省魯甸‘8-3’6.5級地震系統性科學考察”項目結題驗收
二零一六年
所長、黨委副書記:吳忠良
黨委書記、副所長:喬森
副所長:高孟潭、楊建思、寧為民、張東寧
紀委書記:寧為民(兼)
研究所2016年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俞言祥領導的“大城市及城市群地震危險性和風險分析關鍵技術研究”團隊2016年入選中國地震局科技創新團隊
研究所在中國地震局2015年度地震監測預報工作質量全國統評中獲電磁學科監測單項評比“矢量監測”第一名
研究所第八黨支部、機關第一黨支部被評為2016年度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
研究所團委獲“2013-2015年度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五四紅旗團組織”榮譽稱號
李小軍2016年入選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吳健、楊濤2016年入選中國地震局人才計劃人選
“探測地下構造的主動震源技術系統及其應用”(陳颙等)獲2016年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科技成果一等獎
吳忠良、高孟潭、李小軍、許力生、李永華獲2015年度“中國地震局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稱號
房立華的論文“四川蘆山Ms7.0級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王未來的論文“2014年云南魯甸Ms6.5地震序列的雙差定位”入選2015年度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F5000)
許紹燮、吳忠良、李麗、陳石、何煦被評為2016年度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優秀共產黨員
陳波被評為2013-2015年度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優秀共青團干部
孫宇被評為2013-2015年度中國地震局直屬機關優秀共青團員
地震行業科研專項“中國地震科學臺陣探測-南北地震帶北段”順利完成并取得重要科學認識
二零一七年
研究所領導班子組成:
1月1日—3月31日
所長、黨委副書記:吳忠良
黨委書記、副所長:喬森
紀委書記:寧為民
副所長:高孟潭、楊建思、寧為民、張東寧
4月1日—12月22日
所長、黨委副書記:吳忠良
黨委書記、副所長:喬森
紀委書記:寧為民
副所長:楊建思、張東寧
12月23日—12月31日
黨委書記、副所長:歐陽飚
紀委書記:寧為民
副所長:楊建思、張東寧
“探測地下構造的人工震源技術系統及其應用”(王寶善等)獲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近場波動正反問題數值模擬及應用”(李小軍等)、“無人機災情快速獲取系統研制與應用”(楊建思等)獲2017年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科技成果二等獎。
丁志峰被推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二零一八年
研究所領導班子組成:
1月1日—3月14日
黨委書記、副所長:歐陽飚
紀委書記:寧為民
副所長:楊建思、張東寧
3月15日—4月28日
黨委書記、副所長:歐陽飚
紀委書記:寧為民
副所長:張東寧
4月29日—10月4日
黨委書記、副所長:歐陽飚
副所長:張東寧
10月5日—10月31日
黨委書記、副所長:歐陽飚
副所長(代所長):丁志峰
副所長:張東寧、李麗
11月1日—12月31日
黨委書記、副所長:歐陽飚
副所長(代所長):丁志峰
紀委書記:張周術
副所長:張東寧、李麗
“破壞性地震震源破裂過程反演方法及其應用研究”(陳運泰等)中國地震局2018年防震減災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基于類臨界點模型的地震預測實用技術研究”(蔣長勝等)、“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制度實施現狀、成效及對策研究”(高孟潭等)獲中國地震局2018年防震減災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王未來等的論文“2014年云南魯甸Ms6.5地震序列的雙差定位”榮獲2018年陳宗器地球物理優秀論文獎。
二零一九年
黨委書記、副所長:歐陽飚
副所長、代所長:丁志峰
紀委書記:張周術
副所長:李麗
二零二一年
黨委書記、副所長(主持):歐陽飚
黨委副書記、副所長(代所長):丁志峰
紀委書記:張周術
副所長:李麗
所長助理:王曉萌
二零二二年
副所長(主持全面工作):李麗
紀委書記:張周術
副所長:王峰
副所長:蔣長勝
副所長:陳石
二零二三年
1月1日—2月14日
副所長(主持全面工作):李麗
紀委書記:張周術
副所長:王峰
副所長:蔣長勝
副所長:陳石
2月15日—2月25日
黨委書記、副所長:李明
副所長(主持行政工作):李麗
紀委書記:張周術
副所長:王峰
副所長:蔣長勝
副所長:陳石
2月26日—12月31日
黨委書記、副所長:李明
黨委副書記、所長:李麗
紀委書記:張周術
副所長:王峰
副所長:蔣長勝
副所長:陳石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共設七個研究室,九個管理部門,四個中心,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及地震學會辦公室(掛靠單位)
地震學研究室
強震動地震學研究室
地球內部物理研究室
重力與地殼形變研究室
地磁學研究室
地球物理先導技術研究室
非天然地震研究室
所辦公室
人才資源部
科技發展部
科技成果轉化與服務部
計劃財務部
黨群工作辦公室
紀檢室
離退休工作辦公室
地震科學實驗場辦公室
防災減災工程技術中心
科技信息中心
地震科學數據中心
后勤服務中心(財務與國有資產管理中心)
地震學會辦公室